-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地动态 > 北京市积极探索市场化节能减排新机制
-
北京市积极探索市场化节能减排新机制
点击数:9452 发布时间:2015/11/27 11:23:51加强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由之路。为确保全面完成节能减排降碳目标,北京市积极推行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从2009年开始启动了合同能源管理试点和节能超市试点工作,减少企业开展节能改造的成本,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高效节能产品,起到了积极的成效。
率先开展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
北京市从2009年开始探索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工作,2013年6月,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财政局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对符合国家财政奖励支持政策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在中央财政240元/吨标准煤奖励基础上,市级财政给予360-560元/吨标准煤配套奖励。6年来,累计完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181个,节能量近30万吨。随着北京市第三产业能耗比重越来越大,建筑、公共机构领域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越来越多,与工业领域项目比,其特点是单体建筑能耗少、投资大而节能量小,传统的节能效益分享型项目推进难度很大。能源费用托管型是指用能单位委托节能服务公司进行能源系统的节能改造和运行管理,并按照合同约定向节能服务公司支付能源托管费用的一种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试点,是培育新型节能管理机制,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有益探索。北京市对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给予一定奖励,奖励标准为360元/吨标准煤,通过费用托管型试点项目建设,加快开拓北京市建筑领域节能改造市场。
2014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试点开展了第一批4个费用托管型试点项目。项目建设以来,试点单位均反馈项目进展页利,效果良好,预计节能量达到3080吨标准煤。2015年4月,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联合举行2015年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试点工作启动会,经公开征集、专家评审、第三方节能量核定基准能耗等程序,确定5个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试点项目,年节能量约10755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吸引了热力集团、酒店、大型科研机构等能耗用户,是第三产业相关领域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北京市热力集团所属65座热力站托管项目是能源费用托管型试点项目之一,项目通过安装流量计根据实际需要流量调节水力平衡,解决冷热不均等问题;通过设定温度,按需供热,避免室温过高现象;通过安装智能时间控制器分时段控制水泵频率,解决管网漏水、阀门关不严,避免跑冒滴漏现象,项目实施后预计年节能量为5660吨标煤。下一步北京市将继续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工作,指导节能服务公司和第三方节能量审核机构严格规范开展试点相关工作。
节能超市试点助推首都绿色消费升级
自国家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以来,北京市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加强市级配套支持,探索创建节能超市,充分激发绿色消费市场需求,有力扩大高效节能产品市场份额,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明显。经过连续6年推动,北京市目前已形成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照明产品、工业设备等四大类高效节能产品推广体系。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超过5亿元,推广五类高效家用电器(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和电脑)600多万台、节能汽车50多万辆、节能灯3700万只。据初步测算,节能超市试点工作直接拉动消费需求240多亿元,全市二级及以上能效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75%,实现年节电约80亿千瓦时,年节油15万吨,培育和形成了高效节能产品消费市场,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真正使生产企业和普通消费者共享节能惠民成果。
2009年12月,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节能产品进超市”试点活动,以地方财政资金奖励的方式支持商业零售企业推广节能产品。几年来,节能超市活动不断创新发展,试点单位数量稳步增加,由最初的2家增至26家。业态形式逐渐丰富,在综合百货和家用电器专业店的基础上,增加建材产品专业店和电子商务网站。经济效益十分明显,节能超市中节能家电年销售额从2010年的228万元增至2014年的5.43亿元,累计年节电折合标煤1.9万吨,相当于6万个家庭1年的用电量,成效显著。节能超市收获了较高效益,体现了较高水平,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从”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来看,政策因素对家电销售带动作用非常明显,政策支持是加速节能产品推广的重要支撑力量,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下一步北京市将结合国家政策,进一步探索商业流通领域节能产品推广渠道,继续推进节能产品进超市活动,并通过设立节能产品专营店(或专区)形式,充分发挥节能超市绿色消费示范引导作用,使节能惠民工程落到实处。 - [返回]